风中的蒲公英
1 个回复 / 42235 个查看
2016-04-10 11:11
穆然不语 看见大时代中默默无声的难民与教会
文章来源:基督教论坛报 http://www.ct.org.tw/1279730#ixzz45OCxbCJO
【记者卢明正台北报导】叙利亚因为长期战乱,一张三岁难民男童伏尸土耳其海滩上的照片引起全世界对难民关注。台湾爱穆小组于四月9-10日在iM教会举办第二届爱穆文化节,主题为「穆然不语Silent Voices—大时代中默默无声的难民与教会」,约二百人余人参加,透过第一线志工见证、战地记者分享、难民生存体验、认识Mu宣差会等,用不同面向与角度来看难民问题。
解析国际主义与难民政治
9日下午开幕讲座,台湾醒报邱慕天传道以「国际主义与难民政治」为题表示,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,这背后是俄罗斯撑腰的阿萨德政权、伊朗、叙利亚真主党(什叶派),而欧美联军撑腰的反抗军「叙利亚自由军」(逊尼派)。截至2015年,叙利亚逃到国外成为难民已有400万人,另有76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。
他表示,基于1951年联合国难民地位公约,凡具有正当理由因种族、宗教、国籍及社会团体成员或政治见解原因都应受到保护,但其中的政治迫害、战争或经济难民其实是有其模糊地带的,这当中有经济结构、道德意识、文化构成等,使难民问题增添复杂性。
针对大批难民涌入欧洲,他引《德国世界报》说,德国总理梅克尔对国人宣称以「融入」为第一要务,因为「众多难民将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份子,并且不希望难民潮自成一格,变成一种次文化或平行社会,应该给予更多的人道庇护」。
他坦言,对于穆斯林的关怀与宣教工作相当不容易,他期待基督徒要散播友善的氛围,让「好撒马里亚人」的福音遍传在穆斯林世界。
教会遇到灾难要建的是桥
曾经担任记者的苏奕安(Alice Su)也分享在中东的采访见闻,她以「天国vs.帝国:面对极端主义的福音」主题表示,她在当地采访时,最常听到的是「我们需要麺包、自由和正义的社会」。生活在战乱中的人,总是想着要活得像人,而非像狗一样,并且不希望活在唯有富人才快乐的不平等世界中。
「当教会遇到灾难时,我们要建的不是墙,而是桥。」曾有巴勒斯坦基督徒对苏奕安如此说:「我最怕的不是穆斯林青年被极端化,而是基督徒因为穆斯林而变得极端化。」
她的响应是「如果你懂得自尊,真正爱神的话,就应该来捍卫自己的信仰」。
体验难民生存
为穆宣代祷
第一天下午,大会特别安排了「难民生存体验」活动,将所有参与者以「六人一家」,模拟自己就是叙利亚难民,分别逃往土耳其及埃及两个国家。这过程中,学员将会经历拥挤、等待、惊恐、密闭空间…等不舒服的状况,而且要保持安静听从工作人员的指示,才能完成逃难任务。大会工作人员也一再强调,这不是闯关游戏,而是透过体验过程去了解难民的苦楚,并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难民迫切祷告。
两天活动中,分享讲员还有国际关怀协会会长、前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李秀全牧师、现任芝加哥华人基督徒宣道团副总干事林恒志牧师、礼贤会有福堂冯君蓝牧师及福音创作者天路客等,并有关于穆宣影片欣赏及Work Shop活动等。
|